黄锦茂,男,1931年出生。马来西亚归侨,曾任市政府侨办副主任、市政协港澳台侨委会副主任,现任市侨办离退休干部支部书记。多次被授予侨联工作先进个人、“首都侨界先进个人”荣誉称号并当选为市13届侨代会代表。2004年被中央组织部授予“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”光荣称号。被市委组织部和老干部局评为“老有所为先锋”、“创先争优旗帜”先进个人。
一、爱国运动受阻 历经劫难终回国
1931年,黄锦茂出生于英属殖民地沙捞越古晋市(现属马来西亚),属第4代华侨。黄锦茂从小在家受的是发家致富、光宗耀祖的封建教育,在学校接受的是资本主义、殖民地色彩的教育,那时的他并没有树立起祖国——中国的概念。但是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,黄锦茂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要的转折。
那一年,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:“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”,这震撼世界的东方喜讯冲击着南洋群岛,不知唤醒了多少海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觉悟,对祖国的热爱和向往,海外华侨华人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爱国主义热潮。
尽管当时的黄锦茂还是一名年仅17岁的初中生,但他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新中国的一边,他积极参加爱国主义运动,号召和团结爱国进步力量,拥护新中国,与国民党反动派在海外的反动势力作斗争。然而,当时的爱国行动受到了当地反动统治者的镇压,爱国华侨遭受逮捕和搜捕的迫害,黄锦茂首当其冲。那时,新中国成了黄锦茂心中无比向往的地方,他盼望早日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。
黄锦茂踏着沉重的脚步,历经三年,跋山涉水,穿越热带丛林,冲破层层阻挠,在爱国华侨的协助下,终于在1953年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母亲的怀抱。
二、享受祖国的温暖 多次申请入党
黄锦茂是从英属殖民地沙捞越绕道经过印尼回国的,那时的他身上一无所有,在侨务工作部门的帮助下,黄锦茂住进了北京华侨补习学校。
回国后的黄锦茂享受到了侨务政策“同等条件,优先录取”的照顾,1953年下半年,黄锦茂考上了北京师范学校,享受公费待遇。1954年“五四”青年节,黄锦茂光荣加入了共青团。第二天,也就是5月5日,黄锦茂第一次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,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1955年,由于肃反工作需要,学校号召党团员提前半年毕业走向工作岗位。黄锦茂作为入党积极分子,积极响应党号召,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,被分配到远郊区门头沟工作。为了表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,扎根山区工作的决心,黄锦茂第二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
1956年,黄锦茂被提拔为小学教导主任,调进革命老山区斋堂区工作。为服从工作需要,先后共调往三个学校工作。
从1953年下半年到1957年,共4年多时间,是黄锦茂回国以来生活最美满、最自由、最温馨、最幸福的时期,亦是黄锦茂最积极要求进步的时光,期间,黄锦茂曾经向党组织先后递交了四次入党申请书。
三、命运坎坷 坚定信念不动摇
1957年,整风反右运动开始了,上级领导号召党团员积极参加运动,为了争取运动中入党,黄锦茂积极响应号召参加运动,可是他万万没想到,在运动中,他被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。
黄锦茂想不通,因为爱国,他在国外九死一生,可回到祖国,却被划为“右派分子”,迎接他的是没完没了的农村劳动改造,一改造就八年,直到中国华侨事物委员会过问和关心,1965年黄锦茂才被分配到更深山远郊区南窖小学工作。
天有不测风云,1966年,文化大革命运动爆发,等待黄锦茂的是无情的批斗和改造,他身心俱疲,承受着难以言喻的痛苦,但他对党的坚定和忠诚却不曾改变过。背着“历史污点”的包袱,黄锦茂自知是入不了党的,但他还是一次次地递交入党申请,因为他清楚地知道,他回国是要跟着共产党走的,他愿意把一切献给伟大祖国。
四、拨乱反正 党的政策暖侨心
走过冬天的人,是多么渴望春天的到来。1979年,祖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。通过拨乱反正,落实政策,这一年,黄锦茂的历史问题彻底得到了改正。
在房山县,一位落实政策的干部握着黄锦茂的手情深意长地说:“你是一个经过严峻考验的爱国华侨”。历史终于还给了黄锦茂清白,恢复了他的爱国面目,卸下了多年来压在他心头上沉重的政治包袱。黄锦茂轻装前进,开始走向新的人生。
1980年,黄锦茂当选为房山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,并被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。这是他人生的新转折,政治生命的新起点。黄锦茂被调进房山示范学校工作,和其他老师共同举办两期英语师资专业班,并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绩。这时,黄锦茂又鼓起勇气,向党组织递上了第七次申请入党书。
1983年,全国教育工会、市总工会文教工委的领导,中央统战部、市委统战部的领导先后来到家中看望慰问黄锦茂,这使黄锦茂深感温暖,备受鼓舞。房山县领导找黄锦茂谈话,表示组织上要安排黄锦茂担任副县长的职务。后因北京市侨务办公室缺侨务干部,市政府调任黄锦茂当市侨办副主任。房山县领导问黄锦茂有何困难和要求,他对县领导说,他只有一个要求:自己已递上了七次申请入党书,矢志不渝等了29年,他希望组织能解决自己的入党问题。时任房山县委书记李永芳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后,立刻找有关党组织的同志座谈,解除了部分支委和党委的顾虑,使黄锦茂的入党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。
这一次,黄锦茂的入党问题解决了,经历了29年的考验,惊动了县委书记的过问,黄锦茂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,自己要倍加珍惜,这更使黄锦茂产生了一往无前的动力。
五、 报国有门 奉献赤子之心
1983年8月,黄锦茂调入北京市侨办工作,担任副主任职务。在正反经验交替中,黄锦茂从海外到国内,历经33年的磨练,积累了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,逐步走向成熟。
从1983年到1993年,在市侨办工作的十年,是黄锦茂人生历史上最宝贵的十年,也是黄锦茂报效祖国献赤心最珍贵的十年。
黄锦茂被任命为市侨办副主任,他深知这是党和国家及侨界对他最高信任。
黄锦茂在侨办工作十年期间,认真学习、掌握、宣传好党和国家的侨务政策,依靠政策,依靠《保护法》办侨务,为侨务工作奔走呼号,深入基层和侨界,急侨之所急、所思、所需、所盼,为他们排难解忧办实事、办好事。
每年黄锦茂都要到基层去宣讲侨务政策,和同志们一起制定照顾政策,为归侨和家属及华侨和外籍华人解决在京的户口问题,受到侨界的好评。
1993年到1998年期间,黄锦茂当选为市八届政协特约委员,同时被委任为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,分管侨务工作。黄锦茂积极参政议政,建言献策,体察社情民意,知情出力。他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投入到侨务工作,创新思维,创新方法,勇于开拓工作,得到了侨界的认可和肯定。他被评为“市先进侨务工作者”,被选为东城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。
六、 退休不退岗 履行党员职责
时光飞逝,弹指一挥间,回国45年,黄锦茂于1993年退休了,本想好好休息,可是当他第一次参加市侨办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活动,就被党员推选为侨办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。
为了不辜负众望,黄锦茂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光荣任务来看待。他忠实践行党员职责,专心致志做好书记工作和老干部工作,加强支部组织建设,思想政治建设,学习和活动建设,团结、关心、服务老同志,并做出了一定成绩,受到好评。
黄锦茂先后被市委统战部评为老干部先进个人,被市侨办评为优秀党员,曾被选为中共北京市六届党代会党代表。2004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“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”,2011年被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、市委组织部、市老干部局评为“老有所为先锋,创先争优旗帜”先进个人。市侨办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曾四次被市里评为先进集体。黄锦茂深切地体会到,这些难得的荣誉,是他回国62年来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归侨党员干部所达到的政治生命的顶峰,是一位归侨荣获的党组织所给以的最高荣誉。
七、不忘初心 参加侨界社团工作
在侨办工作十年,退休后,黄锦茂再次和侨界社团结下不解之缘。他和归侨侨眷有着共同海外关系,共同的经历,有共同语言和思想感情,有地缘、校缘和乡情关系,有共同爱国主义情怀,大家都愿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,改革开放事业,和平统一大业,开展海内外华侨华人的联络接待工作继续做奉献。
一些社团聘请黄锦茂兼任顾问,副监事长,副秘书长,常务理事等职务,黄锦茂量力而行为社团做些工作,知情出力,建言献策,共谋发展,共同团结关心首都归侨侨眷,凝聚侨心,聚集侨智,发挥侨力,共同做好首都的侨务工作。
黄锦茂也应邀到街道、社区侨联去宣讲侨务政策课,广受欢迎,黄锦茂被市侨联评为“先进侨联工作者”和“首都侨界先进个人”,并曾被选为“北京市13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”的代表。
星移斗转,日月穿梭,中国共产党已经跨越了93年征程。多少年来,加入党组织,成为一名共产党员,跟着党干革命是黄锦茂永远不变的追求。7次申请入党,29年矢志不渝,黄锦茂实现了入党的理想。黄锦茂的党龄已有32年,“理想永存,永远跟着党走”,这是黄锦茂坚定地信念。无论命运遭受怎样的挫折,黄锦茂永远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,为祖国建设奉献一生。
生命有限,奉献无限,这就是黄锦茂,用一生撰写了一名老归侨党员的无悔青春和丹心赤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