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六五”期间,北京市侨办全面贯彻《中央宣传部、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》的有关精神,按照国务院侨办侨法宣传的工作要求,多角度、全方位、深层次地开展侨法宣传工作,提高了全市侨务工作者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的工作水平,营造了社会各界知法、学法、懂法、用法的社会氛围。
一、完善涉侨法制宣传机制
一是建立侨法宣传协调机制。北京市侨办领导高度重视侨法宣传工作,成立了“六五”普法宣传领导小组,制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划,建立领导干部学法制度,开展“侨法宣传进社区、侨法进党校课堂、侨务知识进干部学习网”活动,举办侨务系统和机关干部涉侨法律知识培训,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政策法规水平。五年来,共举办活动126场,涉及全市委办局、组织机构近百个,覆盖人数上百万。二是完善市政府涉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。加强政府各部门在涉侨工作中的协调配合,完善由21个委办局参加的“市政府涉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”,联合开展侨法宣传及归侨侨眷、在京侨商和归国创业人士的权益保护工作,得到侨界群众的广泛好评。三是完善涉侨“5+1”法律服务联动机制。涉侨单位定期召开“五侨”联席会,协同做好侨法宣传和依法护侨工作,共同开展侨务政策、法律法规、侨情研究及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,推动侨务工作法治化、规范化建设。四是完善侨法监督检查机制。 2013年,借助北京市人大侨法执法检查的契机,加强督促市相关部门落实侨法宣传、侨情调查等5个方面的工作,将侨法宣传纳入各部门法制宣传工作日程,推动建立市区两级侨法宣传资金,每年市级10万元,16个区各5万元,有效完善了监督落实机制。
二、创建涉侨法制宣传品牌
一是开展“侨法宣传月”系列活动。每年12月联合市委统战部、市司法局等7家单位共同组织“侨法宣传月”活动。举办“侨界法律大讲堂”、“依法维护侨益工作座谈会”,编辑《涉侨政策汇编》、《北京市涉侨政策法规宣传手册》和《北京市涉侨法律服务指南》,将侨法宣传课件纳入市委组织部干部在线学习网等。五年来,共举办500余班次侨法专题讲座、报告培训和座谈研讨,制作发放宣传册、宣传海报10万余份。二是开展“两聚两上门”活动。通过开展“聚集代表人士•送政策上门”和“聚焦代表人士•送服务上门”活动,为中国科学院、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协和医学院等单位的侨界人士开展涉侨政策咨询,送归侨证和侨法宣传上门,扩大了侨法宣传的辐射范围。三是开展“侨务工作进党校课堂”活动。在侨务系统首创“侨务工作进党校课堂”活动品牌,连续5年邀请国务院侨办领导、专家学者进市委党校课堂,宣传侨法讲授侨务工作。五年来,市委党校局级、处级干部学员近2000人接受培训。
三、搭建涉侨法制宣传平台
一是搭建公共场所侨法宣传平台。积极引导区县、街道侨务部门在公共场所设立“侨法宣传角”、“侨之家”、“为侨服务受理窗口”、“侨法咨询站”等宣传平台,广泛开展侨法宣传、法律咨询和政策解答。五年来,共设立侨法宣传角43个,全国社区侨务工作明星社区、示范单位23个,北京市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31个。二是搭建互联网+侨法宣传平台。通过北京侨网、中国侨网北京频道、北京海外交流协会(APP)移动客户端、微信公众号、“广超视角”等新媒体平台,开设“侨务政策”、“为侨服务”栏目,进行侨法宣传和涉侨政策解答。五年来,共刊登侨法、涉侨政策问答上期,浏览量达到1200万人次。
四、打造涉侨法制宣传团队
一是打造市、区、街道、社区侨法宣传团队。建立四级纵向侨法宣传网络,引导各级涉侨部门成立侨法宣传队,不断壮大侨法宣传员队伍,开展“侨法宣传六进”活动。东城区建立涉侨5家单位和侨法宣传员联动的“5+X”侨法宣传机制,西城区建立区、街道、社区侨务工作“大三级侨法宣传网络”,朝阳区建立街道工委、社区党委、侨界人士小组“小三级侨法宣传网络”及维护侨益绿色通道。二是打造“为侨服务法律顾问团”律师团队。市侨办联合市司法局成立为侨服务法律顾问团,开通“为侨服务法律咨询热线”,开设“法律服务信箱”,设立“侨界法律咨询日”,制定惠侨法律服务政策,义务为广大归侨侨眷、华侨华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,协助各涉侨单位做好涉侨法律援助工作。五年来,共为侨胞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万余人次,代理涉侨案件500余件。三是打造海外华文媒体团队。借力海外华文媒体开展侨法宣传,逐步形成地区分布合理、类型构成多样、重点媒体突出的海外华文传媒工作网络。与美国《侨报》、法国《欧洲时报》等五大洲海外华文媒体建立合作,宣传北京冬奥会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涉侨法律服务等工作,讲好北京故事,累计在30多个国家的华文媒体刊登涉侨专版百余个,扩大了北京在海外的影响。